日韓劇集為了營造淒美的故事情節,編劇往往安排男或女主角患上絕症,當中患上腦瘤的也為數不少。現實中,腦瘤到底是甚麼回事?它如何影響患者?那便要先了解我們的腦袋。腦部是我們的神經系統,而神經組織是由「神經細胞」(又稱「神經元」) 和「膠質細胞」所組成。神經細胞主要負責訊息的傳遞,主宰我們的思考、說話和活動等功能;膠質細胞則負責支持和保護神經細胞。如果膠質細胞因病變而不受控制地生長,便會形成「膠質瘤」。
膠質母細胞瘤窮凶極惡 多在壯年發病
膠質瘤可在腦部的任何位置發生,但以大腦區域最為常見,患者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非特異性的頭痛、頭暈、癲癇、記憶力衰退、認知功能缺損、肢體乏力、感覺異常、性情改變,以及視覺或言語障礙等不同表現,主要視乎腫瘤的大小和生長的位置。醫生會首先為患者進行臨床檢查,然後安排磁力共振掃描,如掃描結果顯示懷疑患有神經膠質瘤,必須以活檢抽取組織作病理學診斷方可確診。
膠質瘤按其細胞分類分為一至四級:第一和第二級被視為良性,第三和第四級則被視為惡性。在日韓劇集中常見的腦瘤正正屬於第四級,即惡性度最高的「膠質母細胞瘤」(Glioblastoma Multiforme, GBM)。根據十多年前的研究數據,GBM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僅約12個月,只有10%患者在確診之後可存活超過兩年。幸而,GBM在本港並不常見,每年只有大約50宗新症,發病年齡普遍介乎40至60歲之間,不少患者正值壯年,仍在為事業打拼,甚至是家中經濟支柱。
GBM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確,男性和女性得病的機會均等,唯一已知的風險因素是經常接觸放射線(例如X光)。另一方面,GBM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,前者病情發展迅速,並且沒有已知的前驅病變證據;後者則是從良性(第一或第二級)的細胞經年累月演變而成,只有約10%的GBM患者屬於此類。
外科手術的利與弊
外科手術是GBM的骨幹治療,將腫瘤盡量完全切除是決定預後的關鍵。然而,腦部有別於其他身體部位的腫瘤,醫生作出最大限度切割的同時,要考慮患者的腦部功能會否受到影響;加上膠質瘤細胞生長時會滲透入正常的腦部組織,猶如樹根般互相交疊,變成「敵我難分」,大大增加了切割時的難度。
開顱手術在最近十年有兩項很大的進步:一是清醒開顱手術,即手術在患者清醒的狀態下進行,讓醫生實時監測患者腦部的重要活動區域,避免在切割腫瘤時傷及重要的活動區域,影響患者將來的活動能力及其他身體功能。二是腫瘤的切除幅度,由於有時候難以單憑肉眼分辨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,醫生會利用導航系統與螢光劑為正邪定分界。在螢光劑顯影之下,腫瘤細胞便無所遁形,有助醫生將可切除的腫瘤邊界清楚定位。
遺憾的是,這類手術終究無法達至完美,因為如果切割的範圍太多、太廣,便會影響患者將來的活動能力;惟若斬草不除根,腫瘤便很快春風吹又生。打個譬喻:假設腫瘤生長在腦部控制語言的區域,患者要不選擇犧牲語言能力,徹底割除腫瘤;要不選擇保留語言能力,卻要冒上復發的風險。
術後需輔以放射治療和化療
GBM難以完全切除乾淨,因而復發率高,故患者在術後仍需接受放射治療和化療,將殘存的癌細胞一網打盡。腦部的放射治療副作用較大,一般在手術後如發現顱內有殘存的腫瘤,便會選擇局部的放射治療,希望藉此控制在手術中未能切除的腫瘤。化療方面,「替莫唑胺」(Temozolomide, TMZ)乃目前唯一經證實有效延長GBM患者存活期的口服化療藥物。然而,TMZ的療效會因為患者的表觀遺傳學變化而出現個別差異。研究指出,GBM患者在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合併TMZ,其兩年存活率可達26.5%,而單一使用放射治療則只有10.4%。此外,標靶藥物「貝伐珠單抗」(Bevacizumab)的作用為抑制腫瘤血管新生,藉著截斷腫瘤的養分供應而使其萎縮,惟在臨床經驗上效果未見顯著。
腫瘤電場治療給患者無創新希望
近年,針對GBM的治療,除了標準的手術、放射治療和化療外,還出現了一種嶄新療法-「腫瘤電場治療」(Tumor Treating Fields, TTFields)。TTFields屬非入侵性治療,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干擾癌細胞分裂,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並促使其凋亡。臨床研究顯示,新確診的GBM個案若結合TTFields和化療同用,當中43%患者的存活時間達兩年以上,而單用化療的患者只有31%;整體存活期也由單用化療的16個月延長至21個月。1
TTFields是一種可携帶及可穿戴式裝置。患者只需在頭皮上貼上4塊電極貼,接駁電池組,每天維持至少18小時,每2至3天更換電極貼,就能達到治療效果。患者使用TTFields時可繼續日常活動,例如進食、散步,甚至做運動;而TTFields只針對腫瘤位置而不影響其他正常的腦部組織,故不會影響腦部功能;除約2%患者因長時間使用頭貼而出現皮膚反應之外,治療期間不會產生副作用,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素和對治療的依從性。目前,TTFields已獲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(FDA)和歐盟核准使用,同時已被納入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(NCCN)的治療指引。經驗上,我通常建議患者在完成手術,傷口情況穩定之後,便立即開始使用TTFields,以達到最佳的臨床效益。
個案分享
51歲的陳先生(化名)在手術後接受TTFields治療,雖然每天使用頭貼逾18小時,但他的耐受程度十分理想,不但沒有出現任何皮膚反應,更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。無奈的是,GBM始終是一種惡性度高的棘手疾病,陳先生的病情在前陣子復發。雖然陳先生再次接受手術切除腫瘤,惟因腫瘤牽涉的範圍太廣,他終究還是因為敵不過病魔而離世。然而,換個角度看,縱然TTFields沒能把陳先生的生命挽回,但卻讓他的生命在有質素的情況下得到延長,把握更多時間與摰愛家人在一起共聚天倫,總括而言還是非常值得使用。
醫生之言
迄今為止,GBM仍然是一個無法根治的疾病。儘管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不斷在發展中,但發展速度並不如其他癌症般迅速,GBM患者的存活時間和生活質素仍有待進一步改善。即使如此,不爭的事實是,當今科技和醫學發展已在我們想像之外。我鼓勵GBM患者毋須太過悲觀和絕望,先接受目前可行的治療,延長生命,才有機會銜接未來被研發出來的新藥或治療方法。事實上,GBM患者的存活時間在十年前僅以月計,目前已延長至以年計,一些預後較佳的個案甚至可存活3至5年。讓我們抱持信心,深願在可見的將來,GBM的治療會出現 突破性的進展,幫助患者得到更好的醫治。
1. Stupp, R. et al. JAMA 318, 2306–2316 (2017)
神經外科專科醫生